1958年炮击金门之初,福建前线的漂亮一战:鱼雷击沉2艘敌舰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5:48 点击次数:75
1958年的炮击金门之初,在福建前线,曾打过一场漂亮的胜仗,战士们用鱼雷击沉两艘舰船。
这一战,让福建厦门前线产生了一个口号,叫做“鱼雷送行”。
简单的四个字,生动描述了我军在海面上,用鱼雷重创老蒋运输舰船的情形。
而在一线指挥鱼雷艇作战的将领中,有一位名叫张逸民的参谋长,对当年的海战印象深刻。
他还是电影《海鹰》主人公的原型,被称为“海上爆破手”。
而那场令人惊喜的海战,正是“8.24”海战。
提起这场战斗,他没有过多的欣喜,相反,他说他从不认为自己是什么英雄,这一战让他感慨万千。
当年这场海战具体是何情形,张将军对这场战争的看法又是怎样的?
展开剩余93%瞒天过海
张将军是1958年7月接到命令的,那时,他正在东海舰队里的鱼雷快艇队,担任1大队的参谋长
上级要求他们前往福建前线,准备作战,这年7月29日,他们辗转抵达上海张华浜码头。
鱼雷快艇1大队中,1、2、3这三个中队,每个中队有3条鱼雷艇,也就是说,有9艘鱼雷艇前往了前线。
那个时候,与他一同并肩作战的,还有政委刘春志,和副大队长尹大发。
为了混淆敌人的视线,暗中准备,这一次,他们使了一招“瞒天过海”。
就在出发之前,他们就已经做了伪装的准备,张将军把这一准备称为“陆地行舟”,那么具体是如何实施的呢?
就在他们转移码头时,他们开了一场会,并由陶勇将军亲自主持。
在这次会议上,陶将军向在场参与此次伪装行动的领导同志,介绍了他。
在会上,陶将军着重强调,伪装的目的是让沿途隐藏的特务看不出来,火车上装了鱼雷艇。
为此,将军还特地从南京军区要来了100多套陆军军服,发给参战人员,要求他们当即穿上。
就这样,他们暂时从海军变为了“陆军”,临行前,陶将军特地嘱咐了他两个任务。
一个是保证行车稳定,不能出现非战斗减员,二个是到福建后,听彭副司令指挥。
这个彭副司令,就是东海舰队的副司令,彭德清将军,那场战斗中,他担任了舰队前指的角色。
同时,这位首长,也是张将军心中最为敬重的一位首长。
时间来到1958年8月4日,2天前,他们顺利抵达厦门,受到彭副司令的迎接。
这天,他们的鱼雷快艇全部下水,准备出航埋伏预备作战。
就在这个节骨眼上,新的问题出现了,怎样出航才不会被敌人发现?
对于他们来说,最大的难题在于,厦门距离敌人据点很近,秘密出航非常困难。
厦门港的两个口子都不适合作战,东边的涨潮时才能出入,南边的太窄,并且日夜被敌人监视。
经过3天的讨论,张将军乘坐护卫艇出港寻找方法。
很快,在与艇长交谈的过程中,他了解到了护卫艇的出行时间、规律等详细情况。
通过这些数据,张将军的脑子产生了一个计划,为何不让鱼雷艇伪装成护卫艇巡逻?
激动之余,他将这个方案汇报给了彭副司令,不出所料,他得到了批准。
按照计划,这年8月22日,他们9艘鱼雷艇伪装成了护卫艇出发。
就在敌人的眼皮底下,他们顺利完成了第一步计划,而蒋军对此一无所知。
就在他们潜行至秘密出发点时,第二天就是我军决定炮击金门的日子。
与正面作战的部队不同,他们鱼雷快艇队的任务是,要在炮击金门打响后,给蒋军来个出其不意,打掉他们的运输舰队。
1958年8月23日,在秘密出发点上,1大队的9艘鱼雷舰,静静埋伏着。
他们已经准备好随时出动,时刻观察着情况。
1958年8月23日,下午5点30分,作战开始,历史上刻下了深刻的一笔,即炮击金门之战。
张将军等人还在等待时机,但在这个过程中,作为一名老兵,他对这一战开头的火力印象深刻。
他说,在那之前,自己从未见过这样的场景,我军炮火之猛烈,炮声之长,令他毕生难忘。
感叹之余,他们的海上作战也即将开始了,就在他们准备行动中,新的问题又出现了。
按兵不动
1958年8月24日早晨,埋伏在秘密据点的鱼雷艇队上,战士们起床准备。
就在大家跳下水,纷纷清理艇壳上的海蛎时,张逸民将军连忙叫停,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。
那个时候,张将军和政委刘春志都清楚,距离正式战斗的时间已经不多了。
当务之急是要养精蓄锐,才能在战场上更有战斗力。
那天早上,大家都起得很早,有一部分干部和战士,纷纷跳下水去,为的是要清除艇壳上的海蛎。
他们认为去除掉这些小东西,能减少阻力,让快艇跑得更快。
然而,在去除过程中,有不少人的手背和脊背都被海蛎的外壳划伤,鲜血直流。
张将军看在眼里,痛在心里,他认为手工作业的方式,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作用,反而还消耗了大家体力,捞不到一点好处。
就在大家努力工作时,张将军左思右想,还是把自己的想法给刘政委说了。
他觉得刮海蛎这件事不值当,希望上午9点能够停止工作,受伤的同志去接受治疗,剩下的人全部按兵不动,好好休息。
在快艇学校,刘政委与张将军是同班同学,他俩还一起当了快艇艇长。
因此,两人相熟,有朋友情谊,不管是战时,还是平常,他的这位老同学都非常关心他。
张将军一说,刘政委就明白了他的想法了。
不仅如此,那天早上吃完饭,刘政委还跟他说,叫他赶快去休息,上午9点到下午4点,这段时间他来做事。
张将军那天休息得非常好,下午3点醒来时,他感觉精力充沛,思维清晰。
而这天傍晚,张将军这边下午四点半开饭,吃完饭,他们就进入了作战位置。
下午5点钟,1大队完成了战斗准备,并向指挥所做了报告。
就在他们按兵不动的同时,还出了一个小插曲,让大家产生了误会。
按照作战计划,傍晚下午6点,炮兵群会继续炮击金门,而且重点攻击运输船队。
这也就意味着,很快,他们就要投入战场,正是这样,大家激动不已,像是即将离弦的箭。
然而,就在这天下午5点18分,东北方向传来了炮击声。
这让大家困惑不已,按照计划,应该是下午6点钟行动才对,难道炮兵群提前发动进攻了吗?
一时之间议论纷纷,大家都拿不定主意,看向了首长。
张将军坚信计划没有变动,不是我军发起的进攻,他仔细听着炮声,发现了端倪。
东北方传来的炮声很稀,而经过上午的战斗,他肯定我军开打,其火力一定是充足响亮的。
借此,他认为,大概率是敌人打的报复。这一猜想在后来得到了证实,就是蒋军对我军上午的报复。
然而,他们打得这几下完全没什么作用,反而还给自己惹了祸。
10分钟不到,敌人就遭到了反击,他们的“中海”“台生”等舰船慌忙从料罗湾逃了出去。
与此同时,鱼雷快艇队正在等待命令,这一期间,张将军还做了动员。
他说,自己就是排头兵,大家要跟进他,谁也不许退缩,这一动员,让战士们充满了信心与斗志。
果不其然,就在动员会结束后不久,彭副司令打来了电话。
他向张将军提供了情况,料罗湾内的运输船只被炮火轰了出去,他们正往回逃窜。
彭副司令要求他们立刻出发,一定要将逃走的敌舰全部抓住。
千钧一发之际,张将军向刘政委传达了命令,鱼雷快艇队终于准备出击了!
只不过,刚出发,他们的舰队就出了点问题,而这个问题,正是此前一件未处理的事情所致的。
交战结果
1958年8月24日下午5点48分,9艘鱼雷快艇,向逃窜的蒋军运输船追去。
但就出发之初,张逸民将军一看队伍队形,着急得跺脚,行动之初,他们遇上了怎样的麻烦?
这点小麻烦,正是此前张将军决定不刮海蛎的结果。
刚行动,他就看见编队上空飘起了黑烟,队伍也松松垮垮,看起来很没精神。
这对于张将军来说,很不满意,他从没带出过这么不整齐的队伍。
当然,这个问题在他的意料之中,此前他们就没刮海蛎,舰队高速度前进很难。
但他不着急,因为在经过水流冲刷后,关键部分的海蛎都会被冲掉。
经过一番折腾,他们抵达镇海角,而东碇岛上的敌人发现了他们,并开始射击。
只不过,他们并未得逞,因为我方的岸炮迅速予以回击,两三个齐射后,敌人就哑了火,而我军也随之停止射击。
那时,海面上的天气很好,张将军回忆时仍十分感慨,他当海军那么多年,很少遇到这么好的天气。
因此,那时作战,他心中真的认为这是“天公作美”。
行进过程中,他们再度接到命令,进行了相应调整,在150内发现了敌舰,由此顺利进入了攻击敌人的关键位置。
当天晚上7点20分,鱼雷快艇队进入了敌30链以内。
趁热打铁,张将军立刻向各艇分配了攻击目标。
指挥艇和1中队打1号,2中队打2号,而3中队,此前过镇海角时,被调去梧屿待命了。
鱼雷快艇迅速接敌,而将军很快发现,正前方出现了敌人的扫雷舰。
与此同时,船艇左侧又来了一艘敌舰,但张将军非常冷静,对面距离大于1链,他们能突进去。
1中队直直突进了敌人的警戒,片刻,双方展开了一场对射。
他们顺利突破了敌人的警戒,在这关键时刻,张将军再下指令,告诉大家不要害怕,距离敌人只有300米后,不要犹豫,直接射雷。
当距离从500米缩到350米,再到快300米时,大家屏气凝神,放出了鱼雷。
随后,2枚鱼雷发出尖啸,冲向了敌舰,10秒后,张将军亲眼看到,敌人的舰首尾均被击中,并发生爆炸,火球吞没了敌舰。
因为风中没有大风,他们观察不轻,张将军记下晚上7点31分,攻击目标从海面消失了。
沉掉的这艘敌舰是“台生”轮,张将军知道它会沉,但没想到会沉得这么快。
稍作思考,他了解这艘敌舰本来年龄就有些大了,交到老蒋他们手上时,又疏于保养。
此外,这艘敌舰上装满了弹药,再加上船上的燃料,更容易爆炸。正是这些原因,才让这艘敌舰在5分钟之内沉没。
就在“台生”轮被击沉时,2中队也传来喜讯,他们击中了坦克登陆舰“中海”。
这一场海战,张逸民将军不负彭副司令的期望,击沉了两艘敌舰,重创了将军。
他在此战中表现出色,还得到了首长们的嘉奖。
不过,多年以后,他再谈及这场海战的结局,他表示自己并不喜悦,为什么呢?
因为在他心中,对外打赢外国人,才是一流的胜利,中国人打中国人,他心中始终怀有不忍。
他在那会儿,追求的是保卫新生的中国,跟美国人交手,要打就要把美国人的军舰击沉。
如果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看,炮击金门实际上是毛主席的无奈之举。
朝鲜战争已经让大家错过了最好的统一时机,由此他转向了“和平解放”的解决方式。
然而,就在1954年,美蒋签订条约,直接插手了内政,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。
有了美国的支持,老蒋才会坚持不懈地骚扰沿海,宣发传单,而这也是炮击金门的重要背景。
在炮击金门后,1958年9月30日,美方发表声明,表示他们没有任何保卫沿海岛屿的义务。
显然,他们正在用这种方式逼迫老蒋搞“中立”,然而这与老蒋本身坚持“统一”,还有“重返大陆”的愿望相反。
美蒋之间闹了矛盾,毛主席敏锐察觉到了这一点,正是如此,他坚持要“炮击金门”,以此达到“联蒋抵美”,坚持统一的目的。
如果不打,那才真的是正中美国人下怀,因此,这一仗不得不打。
金门战役实际已经成为毛主席和老蒋对付美国的一个武器,虽然具体的目的不同,但最终他们都坚持着“统一”。
而正是这一战后,才形成了宝岛在不同阵营左右逢源,夹缝生存的状态,当然,这样的状态绝不会一成不变,统一的愿望总有一天会成为现实。#图文万粉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天津市上一篇:没有了